一、课程教学工作回顾
2017学年课程教学的主要工作依旧是紧紧围绕“会思、慧玩”的学生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慧童心”大课程的建构,以绿色指标为导向,积极探索并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慧课堂”教学与评价的行动研究,促进学校教学综合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完善学校课程方案,对课程实施起全面的指导作用。
2017学年,我们基本完成了“慧童心”课程的建构,这是基于新课改大背景、基于学校百年文化积淀,是在学校课程多年的研究实践和反复论证逐渐完善中形成的。“慧童心”课程围绕“以守护童心为己任”的办学思想,以“会思慧玩”的学生培养目标作为课程实施的方向性引导,以模块化、结构化作为主要特征,形成了结构完整、内容完善、科学的“慧童心”课程群:“慧学习”——夯实基础学科课程建设;“慧体验”——深化活动体验课程;“慧合作”——丰富特色项目课程。
(二)严格执行市教委课程计划,以规范的操作保证教学有效性。
本学年我们一如既往地严格执行市教委的课程计划,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合理地制定作息时间,落实市教委规定的课时总量,保证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1小时,认真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
根据市教委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校情,在2017年9月,我们制定了新学年的系列课程实施方案,如《“慧童心”课程计划》、《2017学年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方案》、《2017学年研究型课程实施方案》、《2017学年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2017学年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快乐活动日实施方案》、《快乐30分活动方案》、《2017学年学习准备期实施方案》等,并严格执行。
如,为了认真贯彻市教委精神,新学期开始之前,我们多次组织一年级任课教师认真学习《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指导意见》和黄浦区关于学习准备期的课程实施和评价指南,根据学校学生生源的特点,优化已有的课程,要求教师秉承学校“守护童心”的核心理念,形成平等、开放、富有童趣的课堂氛围,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学习准备期的学科课程涵盖一年级所有学科,综合活动共设置22节,以养成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为主,综合活动侧重于行规的初步养成、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培养。学习准备期设置的所有综合活动课程,每一节课都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评价标准与活动目标相匹配,评价结果及时让孩子和家长知晓。除了师评、自评、互评,还让家长参与评价,更好地发挥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多元评价的“合力”作用。
又如,我校创新实验项目“慧玩园”的建成和使用,有力地推进了拓展型课程的实施,充实了课程的内容。2017学年,“慧玩园”成了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整个“慧玩园”设置了茶艺坊、烘焙间、录播室和多功能厅四个不同区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个温馨舒适而又真实的实践体验场所,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游戏中成长,使学生在真实的、生动的、具有感染力的环境里身临其境地去参与课程,从而获得最真实最直接的最有价值感受,建立意义学习的经验。在多姿多彩的课程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游戏、合作、交流,培养了“会思慧玩”的巨一学生。
再如,根据市教委的精神,从2017年9月开始,我校开设了“快乐30分”活动课程,共设置了五大类课程,艺术类:英语戏剧课程、口琴、快乐涂鸦、韵律舞蹈;桌游类:国际象棋、能量豆、棋牌游戏;科技类:电子百拼、Scratch、stem、电脑入门;运动类:户外运动;校本课程:乒乓球、悦读课程。一、二年级学生做到了全覆盖,周一“悦读乐”、周二“棋艺乐”、周三“影视乐”、周四“活动乐”,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快乐30分,幸福加满分”的快乐和满足。三至五年级由学生自主选择,基本达到了70%的覆盖率。
(三)健全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有效保障教学五环节的规范运行
本学年,我们加强课程与教学的日常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年度常规项目重点落在备课、上课和评价三方面。
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结合校情我们修改了教师的备课评价标准,重视教学目标的撰写,使老师们在备课时能有较为清晰的目标准则,在评价时也有明确的评价依据。2017学年第一学期,借助校“教学月的”平台,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备课比赛,通过赛前辅导、赛后优秀备课欣赏等环节,端正了教师备课的态度,使各学科的二次备课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和起点。
“慧课堂”是巨一的课堂,是“基于发现”“基于问题”“基于对话”的课堂。2017学年第二学期的“教学月”,中青年教师对“慧课堂”的教学进行了新一轮的研究。教师们运用适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愉快、智慧地学习,师生共享智慧、共同成长。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中心环节,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在不断提升,2017年我校四位青年教师参加黄浦区教学竞赛,全部获得了等第奖,这既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慧课堂”的研究,我们还刚刚起步。
2017学年,市教委号召全市小学全面实行等第制评价,我校积极响应,一至五年级全面实行等第制评价。为了更好地执行,我们制定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案实施细则》。在学习准备期,我们坚持一课一评,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消除焦虑情绪,在学科评价中,有日常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从评价形式来看,有全校性的贝贝卡评价和各教研组的个性化评价,从评价内容来看,有对学科认知目标的评价和能力、情感目标的评价,从评价主体来看,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评价,这些评价既注重学生学习后的终结性评价,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真正发挥评价引领的积极作用,保护、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生“会思慧玩”目标的达成,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以“绿色指标”为引领,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继续实施以绿色指标为导向的教育评价,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各教研组认真研读绿标分析报告,对近几年绿色指标测试结果进行比对,及时肯定和总结经验,对研究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持优势,改进弱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五)重视教研组建设,以项目推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研组的合力,学校将综合改革项目细化成若干个小项目,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色,围绕“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的研究”、“慧童心”课程的建构等内容,以项目申报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在学年初就确立教学研究主题,有的研究“慧童心”课程建构,有的是“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有的是教学评价研究,随着项目研究的一一落实,老师们的潜能被激发,不断前行,在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探索,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主发展。
(六)形成有效的校本研修机制,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在“守护童心”办学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对全校教师进行各级各类培训,使我校教师将珍视童心、守护童心的行动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大限度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推动教师主动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秀、业务精良的巨一教师队伍,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成长。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培训网络,从纵向来看,从市、区,到校本培训,各个培训模块的规划科学、完整。从横向上看,专家讲座、视频、协作块的专业引领、外出参观学习、各姐妹校的互访交流,用专业的引领开阔了教师的视野。2017年,我校成立了“巨慧团队”,由两位资深区骨干教师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专业引领,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又搭设了一个平台。近几年,学校已经形成了有效的校本研修体制机制,运行良好,教师专业水平持续提升。
在“守护童心”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学业质量是我们的办学重心。为此,我们在历年的市、区学生学业水平质量测试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每年的学习情况调查中,也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也屡屡获奖。
二、课程教学工作反思与对策
1. 增设特色拓展型课程,突显学校办学理念
基于我校“守护童心”及“会思慧玩”的学生培养目标,本学年我校增设“慧玩园”、“快乐30分”等特色拓展型课程。通过烘焙、茶艺、衍纸、英语戏剧、能量豆、电子百拼、Scratch、stem等各式课程的开放与创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个温馨舒适而又真实的实践体验场所,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游戏中成长,感受“悦读乐”、“棋艺乐”、“影视乐”、“活动乐”带来的真实感受,在多姿多彩的课程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游戏、合作、交流,培养了“会思慧玩”的巨一学生。
在拓展型课程实施中,应加强对拓展型课程的管理与保障,鼓励教师对各自开设的课程进行课程设计、注重活动记录及评价设计。
2. 规范教学管理制度,提升教学五环节
本学年,加强课程与教学的日常管理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年度常规项目重点落在备课、上课和评价三方面,我们修改了教师的备课评价标准,重视教学目标的规范撰写,使老师们在备课时能有较为清晰的目标准则与评价依据,并且结合学校教学月活动组织并开展全校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比赛。通过校本培训与教学比武,使各学科教师明确如何规范撰写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使备课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和起点。
但在日常教案检查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撰写教案中出现行为主语不一致、行为动词不规范、评价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设计不一致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应在下阶段的校本培训中分享交流优秀教案、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基于课标、教材与学情的教学设计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保障机制。
3. 开展“慧课堂”校本研修,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在“守护童心”办学理念的引领下,通过专家引领、姐妹校交流活动、外出交流学习、“巨慧”团队等不同形式的校本培训,对全校教师进行各级各类培训,从而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同时也为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成长搭设平台,提升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虽然学校开设多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校本培训,但对于一些青年教师的助推成效不够明显。可见,校本研究应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及教师的实际需求,从而解决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帮助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