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校园 > 教育改革深化 办学质量提高 > 教学科研 > 正文
备课制度
发布日期:2015-01-12    发布人:
备课是上课的前奏,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确立目标、选择教法、对教学进行预设的过程。它是教师是否能进行有效教学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努力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变化,将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有效地落实到备课中去,充分发挥备课的作用,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阶段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起点来设定学科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学期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尤其要拓宽教学渠道,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备课包括制订教学单元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备课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两步。 一、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应由年级或学科教研组组织,围绕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备课要基于课程标准,就是要掌握本册教材全部内容和知识结构,因材因人施教,创造性地使用、整合教材,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每一节课中去。在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情况下,突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科学与人文观。 二、个人备课 备课中,各学科教师在落实《课程标准》,即提炼核心素养和关键要求的基础上,应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学生特点、个人教学风格,设计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1.备课要求: (1)备《课程标准》; (2)备教材(尤其注重教材知识中的难点和重点); (3)备学生学习起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实际); (4)备教学调整(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 (5)备学习方法指导; (6)备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习资源; (7)注重两纲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2.在上述备课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写出教案(即课时教学计划)。教案是体现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教案的书写格式通常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的。 要有明确的单元目标和每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习资源的运用;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调整; 板书和作业设计(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分层次布置作业)。 3.课后反思:(可以针对一个或几个方面来写) (1)反思教学目标达成程度; (2)反思预设过程与实际过程之间的差距及自己的临场处理。 (3)反思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4)反思后续教学的设计思路。 三、其他要求 1、备课要求超前一周。 2、每个教师所有任教的科目都必须备课。教龄不超过五年的教师必须备详案,而且是手工书写备课,其他教师可以采用电子备课。 3、教师必须持教案上课。 四、 电子备课管理 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的电子备课制度。备课小组成员根据本学期的教材,可以电子备课的形式,分担一定量的备课任务,实现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各电子备课组必须按以下环节操作:组长分配任务——组员独立备课——教研组集体讨论修改后下发教案——上课教师再进行个性化调整后执教。同组其他教师在教案上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与本班学生的特点,课前或课后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的“得”与“失”,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检查考核 1、教学课程部对教师的备课情况每学期期初和期末进行两次检查,并作好记录,检查结果将作为期末教师教学考核参考项目。 2、无备课上课者视作教学事故处理。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黄浦区巨鹿路第一小学 版权所有        上海时光基业软件有限公司 协力制作